尊龙凯时,尊龙凯时官方网站,尊龙凯时APP下载
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,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(以下简称“昆烟”)怀揣着强烈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,十年如一日倾情帮扶,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培育,从住房改造到文化赋能多维度精准发力,昆烟让村民们实现了从“生活难”到“生活美”的华丽蜕变,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境界和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书写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国企答卷。
乡村振兴,产业为魂。昆烟深知,唯有培育可持续的特色产业,才能让乡村振兴有底气、村民增收有保障。在帮扶过程中,昆烟立足寻甸金源乡小村村高寒山区的资源禀赋,打造“造血式”产业体系,让贫瘠土地结出“致富果”。
在小村村海拔2800米的苦荞地村民小组,曾经只能种植苦荞、洋芋等低产作物,“种一年够吃三个月”是常态,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,留下的老人孩子守着薄田度日。“那时最愁的就是增收,守着大山没出路。”小村村党总支书记高兴发回忆起以前的日子,很是感慨。2004年,邻县臭参种植产业兴起,让高兴发看到了希望,他带头引进臭参苗试种,虽初获成功,但分散种植、缺乏加工场地、销售渠道狭窄等问题,让村民的增收之路步履维艰。
2018年,昆烟的帮扶为臭参产业带来了“新气象”。了解到村民的困境后,昆烟精准施策,投资建设了全县最大的臭参加工基地,厂房、晾晒架、仓储设施一应俱全,彻底改变了过去“小、散、乱”的加工模式。“以前种了臭参要背着走十几公里山路去卖,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变现,加工后的臭参品质更好、价格更高,一亩臭参能创收1.6万元,比种洋芋翻了十几倍!”村民李顺发说。
如今的小村村,臭参种植面积已达4000亩,覆盖金源乡多个村落,加工基地不仅满足本地需求,还吸引周边乡镇村民前来加工销售。“以前是我们求着别人收,现在是别人背着臭参来求我们收。”高兴发说,臭参产业不仅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,更让村集体每年增收4.3万元,成为乡村振兴的“支柱产业”。
除了特色种植,昆烟还因地制宜发展多元产业。2016年,昆烟为村民袁石友送去5只羊羔,如今他的羊群已壮大到40只,还添了5头牛,“以前守着几亩薄田勉强糊口,现在养羊种地年收入好几万。”如今,袁石友每天赶着羊群穿梭在山间,感觉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。
不仅仅是种植养殖产业,昆烟援建的村级活动室屋顶100千伏光伏发电站自2022年联网以来,每年为村集体稳定创收14万元,绿色能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。而牛犊繁殖基地的建成,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条,让村民增收渠道更宽、底气更足。
从单一作物到多元产业,从分散种植到规模化发展,昆烟以产业帮扶为抓手,通过臭参加工厂、牛犊繁殖基地的拉动,小村村形成特色产业链,补强产业发展短板让小村村告别了“靠天吃饭”的困境,走出了一条“因地制宜、特色发展”的致富路,为乡村振兴筑牢了经济根基。
“要想富,先修路;住房稳,民心安。”基础设施落后曾是制约小村村发展的最大瓶颈。昆烟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帮扶重点,从道路、住房、公共设施等方面入手,全方位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,让乡村更宜居、生活更舒心。
十年前的小村村,“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”是常态,村民出行靠步行,物资运输全靠人背马驮。“孩子上学要走两小时山路,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泥里,冬天冻得手脚通红。”村民贺兴培回忆道。昆烟帮扶后,首先启动道路硬化工程,将泥泞土路改造成宽阔平坦的水泥路,还新修了1.4公里的生产道路,让三轮车、农用车能直接开到田间地头。“现在出门就是水泥路,骑车十几分钟就能到乡政府,种地运货方便多了。”贺兴培说。
道路通了,住房条件也随之改善。昔日的小村村,土坯房摇摇欲坠,墙体裂缝纵横,屋顶逢雨便漏,“外面下大雨,屋里下小雨,冬天冷得缩成一团”。2016年,昆烟启动危房改造工程,为大村子村民小组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推倒危房,建起两层半砖混结构新房,统一装修,每户面积超200平方米。“以前住土房提心吊胆,现在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,冬天不冷、夏天不热,日子过得安稳又舒心。”贺兴培站在自家新房前,看着整齐排列的新居,感慨万千。在昆烟的带动下,全村掀起建房热潮,如今的小村村,红瓦白墙的新居错落有致,彻底告别了破旧不堪的模样。
公共设施的完善,让村民的生活更加便捷。昆烟援建的三层村委会办公楼功能齐全,党员活动室、图书室、电脑设备一应俱全,成为村民学习、交流、议事的“文化阵地”。村里安装了200多盏太阳能路灯,夜晚的乡村灯火通明,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,更增添了安全感。“以前晚上出门摸黑走,现在路灯亮堂堂的,饭后散步、跳广场舞都方便。”村民张顺才说。如今的小村村,道路干净整洁,庭院绿树成荫,休闲广场上村民欢声笑语不断,一幅“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”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从泥泞土路到平坦大道,从破旧土房到明亮新居,从设施匮乏到功能齐全,昆烟以“钉钉子”精神改善乡村基础设施,让小村村实现了从“闭塞落后”到“便捷宜居”的跨越,为村民筑起了幸福家园。
物质生活的改善,让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。昆烟在帮扶过程中,始终坚持“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”,着力挖掘传统文化、搭建活动平台,让乡村不仅“富起来”,更“活起来”。
每当节假日,金源乡文化广场锣鼓声震天动地,一条金红相间的长龙在队员手中翻腾起舞,两头彩狮灵动腾跃,引得围观村民阵阵喝彩。这支由15名舞龙队员、8名舞狮队员组成的“草根”队伍,队员都是40到70岁的普通村民,他们白天务农务工,晚上自发聚集训练,用热情传承着传统技艺。
十年前的金源乡,年轻人纷纷外出,留守老人孩子精神生活匮乏,吃完晚饭就只能看看电视。2012年,龙狮队正式成立。“刚开始连鼓点都踩不准,手臂酸得端饭碗都抖。”52岁的队员潘道敏回忆,“但想到能代表村子表演,再累也值得。”原乡村教师杨天华和文艺骨干朱贵昌主动担任教练,一个教理论,一个教实践,硬生生把一群零基础的农民训练成了专业队员。
2014年,这支“草根”队伍首次走出大山,参加昆明市“闹元宵”舞龙舞狮大赛就斩获二等奖,让评委惊叹深山里还有这么专业的表演。这份荣誉点燃了全乡的文化热情。如今的文化广场,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:妇女们跟着手机学跳民族舞,孩子们用草绳编织小龙追逐嬉戏,就连在外打工的年轻人,也会特意打电话询问春节舞狮表演时间。“以前晚上没事干,现在大家都抢着来广场活动,邻里关系越来越和睦。”朱贵昌说,最让他感动的是,去年春节后,有几个年轻人主动要求加入,想要把这项传统文化传承下去。
在乡文化站的展板上,挂满了龙狮队演出的照片,照片里村民的笑脸比龙狮彩绘还要鲜艳。如今的金源龙狮队,已成了十里八乡的“香饽饽”,每逢节庆,县城、市里的邀请络绎不绝。表演结束后,总有人围着问:“你们什么时候再来?”这份认可让村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,也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。
龙狮队的成功,只是金源乡文化振兴的一个缩影——乡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,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。从文化匮乏到活力迸发,昆烟以文化帮扶为纽带,让传统文化在乡村落地生根,让村民在丰富的精神生活中凝聚起奋进力量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灵魂。
十年弹指一挥间,这是昆烟践行国企社会责任的十年,也是与帮扶地区村民同心同德、并肩作战的十年。在昆烟的帮扶下,曾经的贫困山村如今成了产业兴旺、宜居宜业、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,走向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。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:村民人均收入较十年前翻了数番,村集体年收入逐年增多,臭参、养殖、光伏等产业形成多元支撑,基础设施全面改善,文化生活日益丰富。
“昆烟的帮扶,从来不是‘走过场’,而是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家事来办。我们始终要求帮扶干部站在村民角度想问题,既要解决当下的困难,更要为长远发展铺路。”昆烟群团工作科(工会办公室)科长(主任)张志航坦言,从帮扶工作启动之初,昆烟就明确了“不搞短期突击,要做长期陪伴”的思路,每一项措施的制定、每一笔资金的投入,都要经过实地调研、村民座谈,确保真正贴合需求。同时,还积极培育乡村自身的“造血”能力,让每个村落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。
十年深耕,硕果累累;初心如磐,未来可期。面对乡村振兴的新征程,昆烟将继续坚守国企使命,聚焦产业升级、设施完善、文化繁荣,持续发力、久久为功,与村民携手并肩,以国企担当为云岭大地的乡村振兴事业注入不竭动力。(昆明日报 记者缪亚平 通讯员李曦 吉鹏章 毕睿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