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龙凯时,尊龙凯时官方网站,尊龙凯时APP下载1962年10月15日清晨,檀香山的阳光透过百叶窗,麦克阿瑟把《》折成细长一条夹进笔记本里。他刚在果岭上打完九洞,汗还没擦干,就听见随行军官低声通报:“印度边境增兵,两天内可能擦枪走火。”老人皱眉,球杆“当”地落在地板,“尼赫鲁真打算碰那堵墙?”这句嘟囔成为五天后对华作战决定的注脚。
十月中旬的德里气温仍在三十摄氏度上下,内阁却吵得像蒸锅。尼赫鲁引用自己的旧文章夸口“前线不过巡逻冲突”,防长梅农摇着大头支票,保证三周内“把中国人赶回山那边”。坐在角落的陆军参谋长考尔少将用手帕擦汗,他心里明白,第三军的冬衣、被服还堆在孟买码头。会议桌上没人提补给问题,仿佛那条崎岖的“阿萨姆走廊”是四车道高速。
时间倒回1959年3月,西藏平叛刚结束,中国对越界印军的追击点到为止。那一年的克制,被印度舆论理解为软弱。有意思的是,同样的报纸在报道1961年印度收复果阿时,却把殖民地守军的投降吹成“闪击胜利”。两条新闻并列三版,为尼赫鲁决策提供了“强军叙事”。
北京方面的态度在1962年9月已十分清晰。周恩来会见印度驻华代办时直言:“边境问题不宜武力解决。”语调平和,措辞却寸步不让。与此同时,西藏军区紧急调集第54军两个师,集结于南迦巴瓦峰北麓,作战计划代号“山鹰”。张国华司令在机场把手风衣口袋,半开玩笑:“如果真要下山,最好在大雪封顶前干净利落。”
10月18日夜,印军第七旅强行占领达旺附近的比因山口,向中国前哨抛来手榴弹。两枚铁疙瘩炸出的火花照亮雪线,中国步兵被迫后撤数百米。电报在凌晨一点送到北京作战值班室,只说了四个字:“可以开打。”决心报告用明码传至,落款时间标注“零六时三十分”。
同一时刻,檀香山别墅里,麦克阿瑟举着放大镜审视喜马拉雅褶皱。他对副官说:“尼赫鲁要打高原山地战?那不是牛津辩论。”一句话,半是揶揄,半是惋惜。在他看来,十环内要害是后勤:补给线越长,失败越快。铁血老兵的判断先于任何情报机构。
20日拂晓,克节朗河谷枪声骤起。中国第154团从侧翼沿迷彩绳攀崖而下,以班为单位穿插。不到三小时,边防连收复全部失地,并反包围印军第五旅指挥所。印军无线电里不断重复“撤退”“迷路”,现场的尴尬比子弹更冷。被俘的锡克营营长惊呼:“我们没想到你们会上山。”回答只有一句:“山就在家门口。”
德里得到消息已是午后。国会大厅灯泡噼啪作响,梅农把茶杯摔成碎片。尼赫鲁脸上写满错愕,却仍坚持“28集团军能给中国一个教训”。遗憾的是,第28集团军的主力步兵正堵在苏班希里的独木桥上,骡马挤作一团,柴油桶滚下山谷,燃成一条火龙。
10月24日至11月1日,中国军队连续发起邦迪拉、色拉山口两次穿插。战报显示:印军阵地配置英式三八小口径枪械,缺乏重火器支援;炮兵零散部署,无引导员。更致命的是,高原缺氧使骡队日行不过二十公里,补给带不过半包里脊罐头。印军官兵因此流行一句牢骚:“走得慢,被炮打;走得快,被山打。”
麦克阿瑟把这些数据写进随身军策本,旁注三行英文字母:L(Logistics),T(Terrain),M(Morale)。他对副官轻声:“三个条件全丢,任何将军也救不了。”话音落地,电话铃响,美国国务院情报司求证战况,老人只回一句:“They are egging a stone.”简短,却足以概括。
11月14日,尼赫鲁在报纸头版祝自己生日快乐,称“印军已掌握主动”。然而翌日拂晓,中国军队主力完成二次集结,从吉隆方向压向达旺背脊,形成两翼夹击。从航拍照片看,印军防线像被巨手捏褶的锡纸,存在缺口且无法回补。印度东线总司令考尔抵达前沿才发现,所属三个旅仅剩六千人可战,其余已在山路、雪线日夜,邦迪拉山口西南侧,中国第50师连夜机动四十公里。参谋把汽车大灯绑在牦牛背上,制造“机械化纵队”假象。印军观察哨误判为坦克群,仓促炸毁弹药库后溃退,留下一万多发炮弹和近百支李·恩菲尔德步枪。缴获物资堆成小山,后勤兵半开玩笑:“帮敌人解决了运输难题。”
22日,北京单方面宣布停火,控制线后撤二十公里。清晨风过,山坡上插满白色布条,标记集火界限。雪雾中偶尔传来咳嗽声,双方哨兵隔谷而立,没有子弹、只有静默。至此,短短一个月的边境冲突画上句号:印军损失一万两千余人,其中被俘近四千;中国军队战损不足双方总投入的十分之一。
停火公告传到檀香山时,麦克阿瑟正收拾行李准备返乡。老人把一枚朝鲜战争纪念章放回抽屉,关灯前最后一句对自己说:“世上没有奇迹,只有算得准的代价。”